- A+
爸妈鸡娃,无所不用其极,导致这场内卷愣是从社畜降格到了儿童群体。
人们常说“3岁定终生”“幼儿园决定大学”,但残忍的是:你的天花板或许是他人地板。
人各有不同,太过焦虑不仅让父母亚历山大,也损伤孩子的童年。
01
最近刷到一条微博,小e忽然明白了啥叫世界的参差。
博主发文称:“听博客说,在北极科考时落脚的小镇上,看到一群中国小孩,上前一打听发现是北京朝阳区小学的毕业旅行。”
北京的小学生,毕业去了北极旅行。小e小学毕业,去了一趟北京。
但一翻下面评论,类似的事件原来并不稀奇,小e截取了几条,大家都来酸一酸~
北京,必然是内卷的圣地。
“三四岁语言启蒙都要开始上《道德经》。”
“同事海淀的,一周孩子七八个课外班,根本没时间休息。”
“西城区孩子假期还会组织去看非洲动物大迁徙。”
“初中社会实践课是去一个非洲国家种树,运动实践是去一个南美国家踢球,毕业旅行是美国常青藤打卡。”
出国旅行,更是小学生的家常便饭。
“去欧洲开会,四五次在机场都能遇到小学毕业旅游团。”
在深圳家教,那个小孩南山外国语的,暑假都是北欧国家14天夏令营,5 6岁的时候已经游遍欧洲。
02
一位网友发出如下感叹:“我27岁第一次去英国的时候半架飞机都是夏令营的北京小学生,他们正在聊自己去过多少国家。等于我活到三十还没跑到人家的起跑线。”
真实,太真实了。
民航数据显示,没有搭乘过飞机的人数超10亿,输入关键词大把“第一次坐飞机流程”。更别提出国旅行了,动辄小几万普通家庭谁顶得住?
尴尬的是,我们的天花板竟是他人的起跑线。
而这些小小年纪就游历世界的学生们,相信大多数是条件允许,酸也没用。但也不乏一些鸡娃的父母,他们不希望“人有我无”,希望用钱砸出阶级跃升。
例如最近一部新剧《陪你一起长大》里,就有不少令人焦虑的鸡娃景象。
03
某小学即将招生,一群幼儿园家长之间流言四起,说是学校会在幼儿园的开放日来“挖掘苗子”,所以都暗暗叮嘱孩子注意表现。
那该怎么表现呢?一位全职妈妈这么安排:女儿在幼儿园开放日时,需要表演3门才艺,分别是钢琴、芭蕾舞和法语朗诵。
女儿吐槽法语发音太难,想改成自己2岁就开始学的英语,妈妈拒绝说:“只有法语才能显出你与众不同。”
无论是电视剧,还是真实生活里的孩子,都频频让我们感慨自己是个废物,别提什么西语法语,就连英语四六级都要考几次。
世界的参差,正是如此。
你可能很优秀,但比你强大的人多不胜数;你的孩子可能不错,但比孩子更优秀的人遍地都是……我们总是向上比较,甚至把“教育”强化成了所谓的“鸡娃”,希望以此实现阶级上升。
但在这个过程中,辛苦的父母,劳累的孩子,又真的是赢家吗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